尋求生活中的陽光,也要體驗不可避免的降雨
2007年,一組研究人員開始測試一個乍一看似乎無需測試的概念:更多的幸福感是否總是好于較少的幸福感。研究人員要求大學生在從“不幸?!钡健胺浅P腋!钡姆秶鷥葋碓u價自己的感受,并將結果與學業(GPA)和社交(親密朋友的數量,用于約會的時間)成果進行比較。盡管感覺“非常幸?!钡膮⑴c者在社交生活方面表現最佳,但他們在學校的表現比那些感覺適度“幸?!钡娜艘?。
然后,研究人員分析了另一項研究的數據集,該研究讓新入學的大學新生給自己的“快樂感”打分,并在近20年后追蹤他們的收入。他們發現,1976年感覺最快樂的人并不是1995年收入最高的人;這一殊榮再次屬于感覺適度快樂的人群,他們認為自己的快樂程度“高于平均水平”。
苦難永遠不應該成為任何人的目標,一味追求幸福也會帶來失望。在生活中,我們不僅尋求陽光,還要充分體驗不可避免的降雨。
與生活中的一切一樣,幸福也有自己的取舍。一味追逐幸福而不考慮其他目標——即所謂的心理享樂主義——不僅是白費力氣,還可能給你帶來自己并不想要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你無法充分發揮潛力,不愿承擔風險,選擇短暫的快樂而不是給生命賦予意義的挑戰經歷。
少許不幸福有好處
要想理解上述研究,不是要否認幸福感是一種良好的情緒,而是要記住少許不幸福是有好處的。例如,人們發現沮喪有助于解決問題。作家埃米·古特1989年指出,一些抑郁癥狀可能是對環境中的問題作出的有用反應,這導致我們(對問題)給予適當關注并提出解決辦法。換句話說,當我們對某件事感到難過時,我們或許更有可能解決它。心理學家稱之為“分析性沉思假說”。
顯然,這并不是說臨床抑郁癥是好事情——不幸會迅速奪去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性沉思假說證明,擺脫不良情緒未必能使我們更有效地完成任務。如果這些情緒能夠幫助我們評估威脅,那么有理由認為,過多的好感覺會導致我們無視這些威脅。關于不良嗜好的文獻表明,事實的確如此:在有些人身上,情緒亢奮與酗酒、吸毒和暴飲暴食等危險行為有關。
對不幸福的厭惡可能導致我們放棄有意義的生活。事實上,正如2018年對大學生進行調查的研究人員發現的那樣,對失敗的恐懼與源自浪漫、友誼和家庭的意義有著正相關。當我與人們談論他們對生活中消極結果的恐懼時,他們恐懼的真正根源在于他們對失敗的感覺,而不是失敗本身帶來的后果。這類似于不確定感帶來的不安多于確定的壞消息。為避免這些不良情緒,人們會選擇放棄涉及失敗可能性的所有機會。
但是,把好的事情帶入你的生活,無論是愛情、事業成功還是其他什么,通常都涉及風險。風險未必讓我們快樂,充滿風險的生活會讓我們失望。但是,正如對幸福、學術成就和收入的研究所顯示的,這也會帶來比平穩生活更大的回報。那些在工作崗位和學校表現最佳的人在做決定時也會感覺到不安,甚至害怕。
敢于挑戰不快樂的事
這一切并不是說我們應該回避好心情,或者說我們想要幸福是愚蠢的。相反,對幸福的渴望是自然而正常的。然而,把追求積極的感覺——以及努力消除消極的感覺——當作你人生中的最高目標、甚至唯一目標,是一種代價高昂的人生策略。絕對的幸福是不可能實現的(至少在這個人世間),追逐它對我們的成功可能是危險和有害的。但更重要的是,這樣做會犧牲掉美好生活中的許多要素。
正如心理學家保羅·布盧姆所寫:“正是我們選擇的苦難,最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意義和個人成長的機會?!?/strong>
如果不是因為我們不可避免地體驗到作為反差的悲傷,幸福本身就會失去意義?!凹词故切腋5娜松膊豢赡軟]有一點黑暗,”卡爾·榮格(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在1960年接受采訪時說,“如果不與悲傷對照,‘幸?!@個詞就失去了意義?!蔽覀兛梢园褬s格的話放在心上,定期進行感恩活動,我們不僅要感謝那些讓我們快樂的事情,還要感謝那些挑戰我們 的事情。
我們生活中一些最有意義的部分是溜進我們心里的負面情緒直接導致的,盡管我們盡了最大努力阻止這種情緒。
總之,這就是充分體會各種情緒的矛盾之處。不懈地追求積極性,無異于追求一部好萊塢電影或一本兒童圖書式的生活。因此,盡管苦難永遠不應該成為任何人的目標,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豐富多彩的生活奮斗,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不僅尋求陽光,還要充分體驗不可避免的降雨。
上一新聞:中醫對感官的運用令人們信服
下一新聞:怎樣散步功效最佳